弘扬诚信文化丨解码千年诚信基因

2025-07-02 10:01  

诚信,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里的文化基因。值此传承弘扬传统美德之际,我们翻开历史篇章,探寻古人用行动诠释的诚信力量,看这些跨越时空的精神,如何照见当下,指引我们坚守诚信底色,共筑社会文明基石。

季布一诺

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,一向说话算数,信誉非常高,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。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:“得黄金百斤,不如得季布一诺。”这也是成语“一诺千金”的由来。后来,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,被重金悬赏捉拿。结果他的往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,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,使他免遭祸殃。一个人言行一致、诚实有信,自然得道多助,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。可见,诚信能赢得人心,找来挚友;能赢得尊重,换来真情;能赢得帮助,得来成功。

杨震“不受四知金”

东汉名臣杨震赴任东莱郡太守的途中,经过昌邑县。昌邑县令王密是他过去推荐的秀才,深夜来访,身揣十斤黄金赠之。杨震不悦:“故人知君,君不知故人,何也?”王密说:“幕色无知者。”王密羞愧难当地告辞走了。

杨震何许人也?家境清贫,后来开办私塾,租田务农,清贫生活。他勤勉好学,在儒生中有“关西孔子”美称。年过五十方才做官,历任剌史太守、太尉,清廉慎独,素面直谏,可惜终受谗言撤职,饮毒酒而死。清官难容的朝代,也难长存。

宋濂抄书

被朱元璋称为“开国文臣”的宋濂小时候喜欢读书,但是家里很穷,只好向人家借,每次借书,他都讲好期限,按时还书,从不违约,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。一次,他借到一本书,越读越爱不释手,便决定把它抄下来。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。他只好连夜抄书。时值隆冬腊月,滴水成冰。母亲见之心疼,说:“孩子,都半夜了,这么冷,天亮再抄吧。人家又不急着看。”宋濂说:“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书看,到期限就要还,这是个人信用问题,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。”最终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抄完并按期归还了书。曾子和宋濂的做法启示我们,诚信如黄金,承诺容易,信守不易。

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,这些诚信典范,不该只停留在故事里,更应成为我们践行的准则。让我们以古为镜,用诚信之笔,书写新时代的文明答卷 。

来源:门头沟文明网